上至老人,下至儿童——“孩子尿床,肾气不足”“老人健忘,肾气衰退”“中年人疲劳乏力,肾虚肾亏”。
其中,对“肾”最敏感的,当属广大的中年男性,当一个男人被说“肾虚”的时候,也是他“男性雄风”猛然挫败的时刻。
于是,在中国男人的一生中,“补肾”总是如影相随,甚至到了令人费解的地步,在百度上,仅“男人补肾”的相关词条就达到了1亿,而我国补肾中成药市场规模早已达到了惊人的236亿。
如果不是刚需,哪来的巨量消费?
1、中国饮食文化中对“补肾”的热爱毫不掩饰
中国补肾历史由来已久,毫不夸张地说,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史也是一部补肾史。
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,迭代更新,甚至有了一套丰富的补肾套路,发挥中国人“敢想敢做”的特点,形成了“吃啥补啥”和“以形补形”两大原则。
第一种是“吃啥补啥”的食疗法。羊腰、猪腰、牛腰——受补肾文化影响,几乎所有动物的肾脏都可以拿来食用。
第二种食物哲学是“以形补形”。鹿鞭、回春草(又名“顶天柱”)、象拔蚌、锁阳、肉桂,凡是拥有“特殊”形状的食材,都被人们寄予厚望。
◎ 想要拥有好肾好人生,腰子是餐桌上的必需品。/ 全景视觉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看似与肾无关实则有关的食物。比如韭菜、牡蛎、生蚝、冬虫夏草…… “补肾”二字犹如一个咒语,哪怕再难以想象、难以下咽之物,只要在吃之前想到能够补肾,食用者立马欣然接受,甘之如饴。
例如其实不少人受不了腰子的那股骚腥味儿,但只要说吃了后能够壮阳补肾,中年男人们都会眼睛一闭、脚一跺就给吃了。
不过比起历史上的达官贵人,现代人的补肾精神的确算不了什么,魏晋时期,各类石头磨成的粉末“五石散”被认为可以补肾,宋明时期,童子尿里炼出的结晶“秋石”大受欢迎,古代人为了补肾,想出各种奇招,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进行实验。
于是,任何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东西,都有可能补肾,强壮每个中国男人。
中国人对补肾药的痴迷能够让你怀疑人生
中年男人应该都看过,“吃亏是福,肾亏是祸”和“他好我也好的”电视广告。
一句句魔性的洗脑营销,让“肾虚”瞬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医学名词,补肾中成药和补肾类保健药品也成了解决男性当下痛点的最佳良方。
据药智网调研,目前我国补肾仅中成药市场规模就达到236亿。正是国人蔚为壮观的“补肾”需求,催生了补肾药品行业的繁荣发展。
◎ 传统肾虚类的药物,起名遵循既要简单大方又要含蓄隐晦。/ 全景
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某牌肾宝片,仅2015年就卖出了8.7亿片,而当时中国男性的人口只有7.04亿,相当于全中国的男人不分老少,平均一人吃了1.25片,可谓是中国药品界的一个奇迹。
除正规药架上售卖的补肾中成药外,在看不到的暗处,还有另一片巨大的补肾药市场,通过熟人介绍或低价吸引,让人假扮老中医,诱导消费三无产品。
jìn年来,新闻报道了多起警方破获壮阳补肾诈骗案件,骗子们编织了一张中年男性“肾虚”的网,一次次地完成对中年男人钱包的精准收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