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从小被教育要“乖”,要听话,要懂事,要克制情绪,甚至连自己的需求都不敢表达,生怕惹人讨厌。乖的本质,其实就是天性的压抑,是把本该外放的情绪、生机、冲动,硬生生收回去,关进一个隐形的牢笼里。
小时候,父母喜欢“乖孩子”,老师偏爱“听话的学生”,社会推崇“守规矩的人”。但仔细想想,那些特别乖的人,往往也特别压抑,不敢表达愤怒、不敢拒绝别人、不敢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他们习惯了取悦别人,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这就像一只从小被驯化的猛兽,看起来温顺,但内心的野性一直在角落里蠢蠢欲动,只是被强行按下去了。
这并不是说“乖”一点不好,而是如果乖到把自己的情绪、欲望、好奇心全部封存,那就太亏了。人是有本能冲动的,会有情绪波动,会有自己的想法,甚至会有一点点的“野”。这些东西不是坏的,相反,它们是一个人活力的来源。如果一味地压抑,不仅会让人活得憋屈,甚至可能变得麻木、抑郁,连最基本的快乐都变得淡如白水。
很多人长大后,才发现自己不敢拒绝、不敢表达愤怒、不敢追求想要的东西,本质上就是“乖”上头了。小时候习惯了听话,长大了就成了“没个性”的人,甚至在人际关系里容易被拿捏。因为他们内心深处,总觉得“如果我不乖,就会被讨厌、被抛弃”,所以宁愿牺牲自己,也要维持那个“完美形象”。但现实是,真正有魅力的人,绝对不是那种一味迎合的人,而是有自我、敢表达、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。
所以,适当的“叛逆”是必要的,适当的不妥协是有力量的。真正的成熟,不是变成一个“最听话”的人,而是能掌控自己的边界,知道什么时候该顺从,什么时候该发声,什么时候该让自己的天性自由一点。乖,是对外界期待的迎合,野,才是对自己内心的忠诚。